近年來,世界各地頻繁發生大規模的野外大火,造成了大量的財產損失,同時,野火產生的煙霧是細顆粒物(PM2.5)的重要來源,與城市來源的PM2.5相比,野火來源的PM2.5由于其復雜的化學成分和更小的粒徑,其毒性更強,并且往往與其他有害環境因素(如高溫)對人群健康產生共同作用,因此對人群健康有著重要影響。然而,鮮有研究系統分析和評價野火來源的PM2.5和死亡率之間的關系。為此,我校公共衛生學院陳功博副教授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院郭玉明教授及多個國家的研究團隊合作,基于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749個城市的每日全死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數據,利用三維化學傳輸模型GEOS-Chem評估全球野火來源PM2.5濃度(圖1),首次系統闡述了全球野火來源的PM2.5和死亡率之間的關聯。

圖1 研究地區2000-2016年野火相關來源PM2.5日最高濃度分布
該研究發現,野火來源PM2.5暴露的3天移動平均值(滯后0-2天)每增加10μg/m3,全死因死亡的匯總相對危險度(RR)為1.019(95%置信區間: 1.016-1.022),心血管死亡為1.017(1.012-1.021),呼吸系統死亡為1.019(1.013-1.025)(圖2)。人群歸因百分比結果顯示,每年有0.62%(95% 置信區間: 0.48-0.75)的全因死亡、0.55%(0.43-0.67)的心血管死亡和0.64%(0.50-0.78)的呼吸系統死亡可歸因于野火來源PM2.5的急性暴露。

圖2 野火來源的PM2.5暴露濃度每升高10ug/m3與死亡率相關的總相對危險度
上述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子刊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我校公共衛生學院陳功博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什大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學院的郭玉明和李珊珊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公共衛生學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如今,世界各地大規模野火頻發,野火產生的PM2.5污染對人體有更強的毒性,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安全,該研究基于多國數據和前沿的統計方法,為野火來源的PM2.5暴露對死亡率的急性影響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流行病學證據,為決策者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制定環境與健康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該研究得到了國自然基金青年項目,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澳大利亞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委員會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1)00200-X/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