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黃靜穎)隨著RNA疫苗的成功針對核酸的治療策略越來越受到重視。粒細胞胞外DNA網是一種特殊的細胞外核酸信號,在多種重大疾病起到重要作用。既往發現的DNA感受器都在胞內,細胞是如何感知胞外DNA信號之前一直不清楚。2020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宋爾衛院士和蘇士成研究員團隊Nature研究文章鑒定首個定位在細胞質膜的DNA感受器CCDC25,并闡明其介導中性粒細胞胞外DNA網促腫瘤轉移機制。
這套信號網絡在其他炎癥疾病是否有作用?孫逸仙紀念醫院蘇士成團隊和江山平團隊合作揭示嗜酸性粒細胞胞外DNA網與神經互作加重哮喘新機制,研究成果于2021年10月6日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題為“Eosin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drive asthma progression through neuro-immune signals”。 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同期專評,稱該研究“為哮喘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Lu et al. provide evidence that eosinophil-derived extracellular DNA traps worsen allergic asthma, presenting a new target for treatment)。該文章被選為當期封面論文。蘇士成研究員和江山平教授是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宋爾衛院士給予了寶貴的意見。陸藝文副研究員、黃一皎、黎江、黃靜穎和張麗芝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合作團隊發現了大多數情況下,哮喘肺部胞外DNA網主要來源不是中性粒細胞,而是嗜酸性粒細胞。過敏原誘導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分泌,TSLP促進嗜酸性粒細胞胞外DNA網形成。嗜酸性粒細胞胞外DNA網通過神經內分泌細胞的CCDC25促進神經肽分泌,神經肽加重2型炎癥反應。阻斷CCDC25能明顯抑制神經內分泌細胞的激活和哮喘氣道炎癥反應。另外,研究團隊還首次系統地鑒定嗜酸性粒細胞胞外DNA網結合的蛋白成分,DNA網上的嗜酸性粒細胞過氧化物酶(eosinophil peroxidase, EPX)放大DNA-CCDC25信號,進一步促進神經肽分泌和2型炎癥反應。已有大量研究報道報道中性粒細胞胞外DNA網在多種炎癥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他細胞來源的胞外DNA網極少受到關注。本研究系統地闡明了嗜酸性粒細胞胞外DNA網組成成分和產生作用機制,為多種重大炎癥相關疾病治療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