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張祝誼、韋艷宏)近日,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韋艷宏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輔助血管毒性測試方法榮獲美國毒理學會心血管毒理最具影響力成果獎“Impact Award”。該獎項每年評選1項,這是設立15年來第一次頒發給非美國本土學術機構組織,標志該研究成果在國際毒理學領域獲高度認可。韋艷宏教授受邀參加第64屆美國毒理學年會現場領獎并作主旨報告介紹該成果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環境污染物對心血管...
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潘超云)4月3日,中山醫學院生化系潘超云課題組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劉軍秀、李潔課題組,聯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論文,發現多胺代謝酶SAT1(精胺/亞精胺N1-乙酰轉移酶1)是驅動卵巢腫瘤細胞盆腹腔轉移的關鍵因素,靶向SAT1是轉移性卵巢癌的潛在治療策略。課題組研究發現,低氧誘導SAT1高表達,而SAT1通過促進腫瘤細胞非錨定生存,進而增強盆腹腔轉移。SAT1高表達的癌細胞在惡性...
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周婷)近日,生命科學學院彭少麟、周婷團隊在植物學經典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刊發最新研究成果。團隊基于構型性狀變異首次提出濱海矮林植被的分類地位和體系,對完善植被分類有創新性意義。在植被生態學中,如何將反映植物形態和結構特征的構型性狀有效整合進現有的植被分類框架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彭少麟、周婷團隊針對這一科學難題,探討植物構型在提升植被分類準確性中的作用,...
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周良)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雋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ancer》上發表研究論文,開發出新型抑制劑,為癌癥免疫治療提供了全新策略。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由脂質過氧化引發的細胞死亡方式,近年來被證實是癌癥免疫治療的關鍵機制之一。盡管免疫細胞可通過誘導腫瘤細胞鐵死亡來殺傷腫瘤,但多數腫瘤細胞能通過未知機制抵抗這一過程,導致治療失效。崔雋教授團隊經過研究發現,棕櫚酰基轉移酶zDH...
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黃斯妤)近日,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華斌教授團隊在國際氧化還原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 Redox Biology刊發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膽堿通過改善海馬區神經炎癥和氧化應激及調控磷脂代謝,從而改善睡眠剝奪所致認知損傷的多重機制,為兒童青少年睡眠障礙相關認知問題的營養干預提供了新策略。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處在睡夢中,同時充足的睡眠是促進兒童大腦和身體健康發育的必要條件。...
中大新聞網訊 南海之濱,清晨的薄霧中,漁民老李正站在智慧養殖平臺上查看魚群狀態,平臺搭載的智能養殖、監測系統實時跳動著水溫、鹽度等數據。從能抵御17級臺風的深遠海養殖平臺,到畝產提升17%的南美對蝦新品種“中興2號”,近年來,中山大學開展有組織科研,科技成果不斷從“書架”走向“貨架”,從“校園”走向“產業園”,助力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養防兼治助攻養殖種業關“凡納濱對蝦‘中興2號’和‘海景洲1號’是我們通...
當我們在談論氣候變暖時,或許該把目光投向北方那些看似靜謐的湖泊。最新研究發現,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水生植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而它們蓬勃生長的代價,可能是加劇全球溫室效應。3月28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刊發了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侯雪姣課題組最新成果。他們通過衛星之眼,首次揭開了北半球中高緯度湖泊生態變遷的驚人圖景——過去40年間,超過120萬個湖泊的水生植被如同水中森林般快速擴張,這...
中大新聞網訊 3月27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精準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王驥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遼寧大學相關科研團隊,研制出全球首個具備抗原內質網靶向功能的新型疫苗佐劑,促進抗原在細胞內的“最后一公里”遞送,顯著提升傳染病預防性疫苗和腫瘤治療性疫苗的效果。該研究成果于3月27日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為抗原遞送設計“導航車”疫苗是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也是腫瘤等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