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我校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聯合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在陽江市舉辦古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考古學術研討會。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龍家有,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國家海洋博物館館長黃克力,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程鳳英,我校副校長邰忠智等領導出席會議。來自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古沉船的勘測與打撈、沉船考古與保護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交流”等內容展開了深入討論。
邰忠智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廣東作為海洋大省,一直以來承擔著國家經略海洋的重大使命。我校毗鄰南海,更是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服務國家和區域海洋的戰略責任。他強調,我校在堅持“三個面向”、“三大建設”基礎上,應發揮涉海多學科優勢,打造國際引領的“大海洋學科群”,再啟征程,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他希望學校與陽江市政府能密切合作,進一步挖掘和弘揚海絲文化的精髓。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為進一步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助力廣東加快推進海洋強省戰略,中山大學與陽江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12月共同成立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Ⅰ號)研究中心”,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為牽頭單位。目前,中山大學已建立起涉及歷史、考古、地質、海洋、大氣、生物、化工、海工等多個學科的海洋考古創新團隊,旨在以“南海一號”研究為重點,為建立水下考古勘測標準化流程、制定海洋出水文物保護行業標準、構建中國古代外銷瓷器數據庫等國家重大需求提供智力支持,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及南海區域內主權維護提供重要的學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