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廣州3月31日電(通訊員陳保瑜)近日,第七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和創新試驗典型項目推選結果發布,我校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美麗鄉村 共同締造——從南粵云吟到滇西紅塘,跨越2000公里的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案例從70所直屬高校申報的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獲獎案例之一。這是我校繼2019年旅游學院《阿者科計劃》、2021年孫逸仙紀念醫院《在“生命禁區”守護人民生命》入選之后,再次獲此殊榮。
“美麗鄉村 共同締造”,是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李郇教授團隊以“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為理念,從解決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做起,在人居環境建設中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核心目的是為了調動村民在鄉村建設中的積極性和主體性。
廣東云吟村和云南紅塘村雖相隔兩千公里,但兩個村莊均面臨著人口外流、人居環境臟亂、缺少公共空間等共性問題。李郇教授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學科優勢,聚焦鄉村資源稟賦,以村民為主體,通過師生村民共同參與,著力提升村內人居環境,喚起了村莊發展的內生動力,助力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改造后的紅塘村小菜園
14年來,通過在廣東、福建、遼寧、青海、湖北和云南等地的50多個城鄉社區的實踐,“美麗鄉村 共同締造”模式為城鄉社區和鄉村帶來實實在在的村(社)貌改觀、潛移默化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的幸福感,為基層治理、鄉村建設和生態振興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箱,被寫入多個中央級文件面向全社會推廣。
實踐證明,“美麗鄉村 共同締造”,不僅是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建設范式,更是一種雙向促進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正如團隊成員、博士生龍曄所言:“作為學生,共同參與村莊的建設,跟村民學習了如何砌磚、就地取材壘墻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建設過程中深入了解了國情社情農情,激發了鄉村有我、請黨放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據悉,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從2016年開始評選,至今已經是第七屆,教育部對入選案例進行宣傳推廣、經驗交流和經費支持,支持項目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實施,為全面推進定點幫扶和鄉村振興工作貢獻高校力量。
文稿終審:校工會 許東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