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鄭健堅)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千萬工程”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學習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案例,5月27日至28日,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以下簡稱“政務學院”)赴連州市豐陽鎮走訪調研、開展社會實踐,并舉辦“中國之治:敘事·對話”第五期,切實把主題教育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活動由中共連州市委組織部指導、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主辦、連州市豐陽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承辦,政務學院師生一行60余人圍繞“人才引育用留如何賦能鄉村振興”的主題,開展沉浸式“田野里的思政課”。
“中國之治:敘事·對話”——人才引育用留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政務學院以“中國之治:敘事·對話”項目為平臺,持續邀請治理一線領導干部、產業界領導者,聚焦典型治理故事,將其回顧式演繹、還原于大學講壇。
本次“中國之治:敘事·對話”首次將現場搬到縣域鄉野。活動重點圍繞“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深入推進中山大學與連州市“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服務提升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水平,組織了連州市豐陽、瑤安、東陂三鎮干部聯動,面對面與中山大學師生和連州市“雁歸”大學生、志愿者等圍繞“人才引育用留如何賦能鄉村振興”話題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活動邀請了連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心怡,中山大學派駐連州“百校聯百縣興千村”鄉村建設服務隊隊長、大富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旭俊,連州市豐陽鎮黨委副書記梁國棟,豐陽優品電商中心總經理張幫岐作為主講嘉賓,政務學院MPA教育中心主任李棉管副教授、練宏副教授擔任對話嘉賓。嘉賓們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人才供求矛盾、基層人才就業政策、青年人才返鄉創業、產業品牌經營等鄉村振興的多方面內容展開對話。

“中國之治:敘事·對話”活動現場
黃旭俊書記介紹了黨中央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廣東省鄉村振興的三大目標與工作機制,結合豐陽鎮產業、人口、面積、脫貧情況等內容,詳細講解了近幾年中山大學在豐陽鎮鄉村振興工作中因地制宜融合創新發展模式、所取得的成績。
隨后,政務學院院長譚安奎教授致辭。他表示,本次“中國之治:敘事·對話”是首次把課堂搬到田野鄉村上來的新嘗試。本次“敘事·對話”以連州的經驗為樣本,旨在通過對話揭示地方發展與人才工作的關系、治理邏輯與機制,促進關于地方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在對話環節,李心怡部長推介了連州市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務,連州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育留用方面為推進“雁歸計劃”、“一人一策”等人才優惠政策出臺的具體措施。黃旭俊書記結合在豐陽鎮駐鎮幫鎮扶村的相關工作情況以及對基層人才工作的理解,呼吁和號召廣大青年加入廣東省“百千萬工程”下鄉返鄉興鄉,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梁國棟副書記介紹了豐陽鎮近年來 “五大振興”工作成效和豐陽鎮人才工作的相關情況。張幫岐總經理分享了自己在連州創業的故事,寄語在場青年學子投入鄉村的廣闊天地,為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
李棉管副教授和練宏副教授就青年人才返鄉創業、人才留用、產業品牌經營等要點提出問題,4位對話嘉賓結合自身一線經驗與具體案例,對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難點和堵點進行深入剖析,結合新時代鄉村發展的人才因素,共同探討專業解決方案,進一步加深了聽眾對鄉村振興人才工作的理解與把握。
在現場互動環節,與會青年人才紛紛發言,圍繞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人才及產業的連續性、工作隊與鎮政府如何形成合力、補短板與謀發展如何權衡等方面提出問題。嘉賓們結合在基層一線多年的實踐經驗逐一回答。他們強調,盡管鄉村人才工作面臨著復雜的治理情景,但在縣鎮黨委領導、頂層設計保障、農業農村局業務指導、幫扶工作隊員的積極參與下,鄉村振興的人才工作在穩步有序地推進,事業蓬勃發展。
活動最后,政務學院黨委書記羅晶為主講嘉賓頒發了活動紀念牌。

嘉賓合影
調查研究:如何激活鄉村人才振興
政務學院師生與當地駐村干部、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就鄉村振興人才引進和培養進行深入座談。與會人員積極出謀劃策,為連州市鄉村振興做規劃、出點子、找門路,共同探討如何盤活鄉村振興人才本土資源,引導人才向鄉村一線集聚,積極搭建人才聚集平臺,組建科技服務團隊,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支撐、推動、助力鄉村振興。

座談調研
傳承紅色基因 緬懷革命先烈
追隨革命烈士的足跡,師生們瞻仰梁家水革命烈士陵園。陵園中長眠著梁家水戰役中壯烈犧牲的22名英雄。全體師生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紀念碑三鞠躬,緬懷先烈。大家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發揚革命先烈大無畏的斗爭精神,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

緬懷革命先烈
深入了解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在畔水稻蝦綜合養殖基地,師生們考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畔水村堅持“以糧為本、一水多用”,形成了復合型興農生態系統,在傳統水稻田中新增了特色水產養殖,且動植物天然特性的配合也將構建起更加綠色的生態循環。畔水村一方面通過引入科學、先進的現代養殖技術與模式,提高水產養殖的產量與品質;另一方面,政府、投資人、村委會、研究機構/合作企業及消費者形成五位一體的合作發展模式,盤活農村資源,真正實現富農戶、旺農村。

參觀畔水稻蝦綜合養殖基地
豐陽優品電商中心總經理、學院2010級校友張幫岐詳細介紹了“豐陽四色”電商中心項目,并結合個人的農村基層經歷分享了感悟。他認為發展鄉村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效益,以“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為指導,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觀豐陽優品電商中心
感受勞動價值和豐收喜悅
學院師生走進南嶺珍羞茶業有限公司調研學習,感受連州豐陽“高山茶”與勞動者“炒”“揉”“烘”“裝”手藝相碰撞而產生的特殊魅力。在陣陣茶香和歡聲笑語中,大家收獲了滿滿兩筐茶葉,并深深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豐收的喜悅。

親手炒制茶葉
“政產學研”新時代思政大課堂
政務學院黨委書記羅晶表示,這次連州豐陽之行,是學院黨委精心策劃的新時代思政大課堂。同學們通過參加社會調查、勞動實踐、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以及參與“敘事·對話”等方式,親身體驗真實的“中國之治”現場,把在課堂書本上學習的理論與治理實踐緊密相連。在豐陽的青山綠水、農田蝦場、古道驛站、電商直播間,把“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講深、講透、講活。未來,學院將進一步結合學科特點,把思政課堂搬到更多現實場景中,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錘煉意志、積累經驗,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人生選擇和現實行動中。

集體合影
政務學院扎實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將主題教育與人才培養工作緊密結合,創新政產學研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和模式,確保主題教育抓實抓細、落地見效。本次活動圍繞“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要求,將理論學習、調查研究帶進鄉村振興的具體情境,鼓勵師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刻苦鉆研,以謙虛謹慎務實的作風投入學習和生活,積極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實踐,做良好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的引領者、營造者和維護者。政務學院將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豐富“田野思政”元素,不斷創新高質量公共治理人才自主培養模式。
文稿終審: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羅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