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康峻鳴)器官移植中心何曉順、郭志勇教授團隊聯(lián)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鄺棟明教授團隊通過分析正常肝、HBV相關肝硬化和ACLF的組織轉錄組測序和組織原位染色數(shù)據(jù),確定肝細胞焦亡是HBV相關ACLF患者病肝組織中主要的細胞死亡模式,并證實該過程是由于HBV復燃再激活的肝細胞中MHC-I的缺失激活的細胞毒性NK細胞所介導。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fā)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肝病學》(Hepatology)

機制上,團隊發(fā)現(xiàn)是NK細胞通過穿孔素/顆粒酶依賴的機制觸發(fā)GSDMD/Caspase-8依賴的肝細胞焦亡。同時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在焦亡的肝細胞周圍選擇性積聚,而來自焦亡肝細胞的HMGB1是誘發(fā)周圍聚集的中性粒細胞產生NETs的重要因素。HBV相關ACLF患者預后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有價值的預后標記物。而MPO-DNA是NETs的血漿標記物。基于前述研究基礎,于是研究者探究了血漿MPO-DNA能否指征HBV相關ACLF患者預后。
團隊證實在患者的外周血樣中證實NETs的標記物MPO-DNA水平越高,患者的預后更差。更重要的是,研究者還在獨特的常溫機械灌注支持下的體外病肝養(yǎng)護模型中證明了抑制肝細胞GSDMD焦亡-HMGB1釋放可以阻斷NETs的生成,從而阻止HBV相關ACLF的發(fā)展。選擇性調節(jié)GSDMD依賴的焦亡及其免疫環(huán)境將為恢復HBV相關ACLF患者的肝功能提供一種新策略。
論文鏈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37134/